明式家具 / 中国文人的高级定制
黄花梨是明清时期制造考究家具的首要材料,王世襄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中所收家具实物约一百六十件,黄花梨制的超过一百件。这种木材颜色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得到了很多家具爱好者的珍视。因此,明式家具的收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黄花梨家具的收藏。明式家具不涉及批量生产,每一件都是“私人定制”。
另外,对文人来说,明式家具既有怡情的作用,又有着养性的功用。明式家具的线脚通过舒急紧缓、平扁高低的处理不仅增加了家具的美感,同时与人体接触的棱角处理得圆润柔和,注意做到了圆润、含蓄而不锋芒毕露,具有自然天成的效果。明式家具木质所具有的色彩从色彩学的意义上来讲,这些似黑非黑、似黄非黄、似红非红的色调,往往呈现出一种令人舒适的中性色调,它不刺激、不张扬,使人感受到丰富和含蓄的情感。而这也正是文人所要追求的目的和效果。
深藏不露的建筑天工
家具在实现使用功能的同时,亦与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相合。明式家具的兴盛离不开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园林的繁荣,而明式家具的装饰、榫卯与中国古典建筑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脉相承。
在明人的造园手法上,园林中的景物大多藏而不露,隐而不现。而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形制还是所具的精神内涵,都应该与园林建筑相协调,达到美学上的“和”之美,根本上说就是要做到天人合一。文人将家具融入园林中统一规划,明代家具设计构思和创意都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意境。
明式家具在充分利用木材自身的天然特质的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其结构必是不用木钉和胶粘的,主要运用榫卯结构。力求保持外观优美。在这样的基础上家具的设计和制作还充分考虑到了人体的舒适度,力求家具与人的有机结合。
而最终唤醒中国家具文化的崛起、掀起中国家具收藏的是王世襄先生。1985年前后,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出版之后掀起了一次收藏高潮,同时也是黄花梨家具的精品走私高峰期。对于当时的情形,伍嘉恩女士回忆说:“1985年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三联出版了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这是第一部用中文介绍明式家具的专著,在当时颇具颠覆性意义,甚至可以说这本书开启了明式家具的一个新时代——让全世界都开始关注这个来自东方的艺术门类。王世襄先生的这部著作激发起学者、文物学家及收藏家对于明式家具的浓厚兴趣。一股全国寻宝的风潮悄然展开,太多尘封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明式家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因为当如此多精美的明式家具同时在市场上出现时,我不可能全部买下。我只能尽力而为地将我喜欢的、对的、好的东西买回来,久而久之,随着收藏规模的不断扩大,便自然地想到了做一个专门的展示空间,于是我在香港金融中心找到了一个loft感觉的空间来展示我的收藏,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榫卯结构暗藏的鉴定玄机
而明清家具虽然年代短暂,但在鉴定上也有其特定难度,一是木制家具与其他文物不同,绝大多数没有年款,缺少比照依据;二是中国古代高型家具自宋代定型后,常见品种的样式往往延续数百年之久,尤其是素面家具更难把握其尺度;三是明清家具断代是一门多学科作业,其判断依据除了掌握其器型、附件配备、材质和工艺特征外,其纹样的时代性尤为重要,故在年代鉴定上必然会借鉴诸如明清建筑、瓷器、玉器、石刻、竹刻、漆器等可比资料,这就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广泛收集和罗列,方能达到持之有据、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今明式家具的收藏市场非常活跃,但同时也不免鱼龙混杂,伍嘉恩女士在谈到明式家具的鉴别时说道:“当我面对一件陌生的明式家具时,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平衡与比例。明式家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现代工匠虽也能够用非常熟练的手工做出与古人相似的形状,但是明式家具的这种韵味是古人在长年累月的制作工艺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显然是现代工匠所无法体会的。当然,这只是判断明式家具的一个方面,像木质、榫卯结构、手工,这些都是判断明式家具的重要因素。作者曾经幸运地到伦敦古典家具的维修工厂去观摩和学习,在那里,看到了明式家具近乎完美的外观下所隐藏的极致复杂的榫卯结构,正是这种经验给人一个与其他行家截然不同的方向去理解明式家具,榫卯这种坚实的结构与木料的硬度,给明式家具完美的设计赋予精神与灵魂。”
Source:Internet
〈免责申明:本篇内容编辑整理自网络,或有改动。如有涉及侵权,还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或对此进行说明〉
存一颗工匠般的心 去做事 去生活